|
古琴名家杨青的求学之路(一)古琴名家杨青的求学之路(一)发布时间:2019-10-18 11:16 来源:中国报道 1951年,杨青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干部家庭,母亲喜欢唱歌,尤其是《草原晨曲》唱得好,在机关的文艺活动中,还上台独唱。她对音乐的喜爱,从小就在杨青的心中种下了一颗音乐的种子。使得杨青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刚上初中时有一次学校组织看电影《地道战》杨青突然被电影中的一种声音吸引了,让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震惊,杨青觉得那个琵琶弹奏的背景音乐非常的静,非常的美。 回家后杨青就行动起来,找来家里用来舀面的一个椰子瓢,拿一个小木板粘成面板,再设法弄一个小木棍做琴的杆,然后把那个过去那种老式有线电话的电话线的外皮剥开,里边全是很密很细的金属丝,拿几根一绷,就成了琴弦,制成个土琵琶的雏形,虽然弦崩不到标准音高,但也能出声,心中很是欢喜。 20世纪50年代末期,因父母工作调动,杨青家从北京搬到东北,但他对琵琶的痴迷却始终没有减弱。有次出远门,在外地的乐器店里发现有琵琶卖,他就跟家里提出要买,一个孩子到了外地就这么一个要求,母亲就说那买吧,那个年代一个普通的琵琶35块钱,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了,在乐器店一看还有更便宜的,就买了一个23块钱的,结果后来买到家才知道那个是柳琴。因为那个时候杨青也不认识,一看这个也是琵琶的样子,因为柳琴也是和琵琶一样是梨形的,也是水滴形,只是比琵琶小许多。杨青想那就先挑一个便宜的吧,但买了之后呢当时也找不到老师教这个。后来杨青在艺术电影《上海之春》里边看到有评弹,一个艺术家在弹,一看原来琵琶那么大,自己买的这个原来不是琵琶,是柳琴。 一心想买一把琵琶的杨青,买了一个柳琴回来,心里十分懊恼,但懂事的他不好意思再向家里要钱,就自己想办法省钱买琵琶。有一回,连着三天他没有吃饭,最后有好心人给了他三个豆包(就是北方一两一个那种豆包)坚持了三天,那时杨青经常饿得走路脚都发飘。省吃俭用,杨青终于买回琵琶,就像得到了一件挚爱的珍宝爱不释手。十几岁的男孩正是爱玩的年纪,但那时的杨青却经常把自己关在屋里练习,他对琵琶着迷到什么程度,那时候没有老师,只要看一场音乐会,杨青准到后台去找演奏家,演完出人家要走,就是只能随便跟杨青说一下,只要见到会弹的他都去请教。练琴太勤时手也会受伤,所谓的那种把手弹累了啊弹酸了就更平常了,但是杨青却乐在其中,认为弹琴是一种享受。 对音乐的追求,让杨青一通百通,笛子、箫、阮等各种乐器在他的手中都能轻松演奏,但那个时候杨青最钟爱的还是琵琶。因为琵琶弹得好,初中毕业的杨青进入了辽宁歌舞团,成为了一名专业琵琶手,这对于杨青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儿,他开始更加刻苦地练习技法。琵琶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器乐弹拨乐里面技术最难的了,要下很大的功夫,那时候杨青经常是一弹一整天,那时的他特别瘦,脸型瘦成了倒琵琶形。 杨青体会到,音乐这条路很神奇,那种喜悦和享受是不搞乐器的人想不到的,只要坚持下去,到一定时候就会形成良性循环,你不弹琴会觉得难受。对音乐的天赋和挚爱,再加上刻苦练习,杨青很快就成了团里的首席琵琶手,每逢有他的独奏剧场里都是爆满,最多的时候杨青弹一个曲子的中间会响起五次掌声,按现在的话,就是已经收获了第一批粉丝。 1975年,歌舞团有个出国演出的机会,年轻有为的杨青经过层层的选拔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年轻的三大琵琶手之一,随团出访四个国家进行了几个月的巡演。 那是杨青第一次出国,他非常自豪,因为当时代表国家到世界各地的国家去访问,代表国家演出的,全国只选出三个团。当时杨青在舞台上弹的是《十面埋伏》《天山之春》。弹完以后底下掌声就不断。观众好多都是国外音乐学院师生,演奏完了由于没有经验,杨青就下来了,观众还在热烈鼓掌,然后杨青又上去了,如此反复了好几次,一直在谢幕,可见中国民乐的演出效果非常震撼。也就是在这次演出活动的排演过程中,杨青第一次见到古琴,听到了那种让他终生难忘的旋律。 (徐元/文)
编后语:杨青老师是著名古琴家、音乐教育家。长年的教学经验使杨青老师总结出一套独特高效的古琴教学方法,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古琴学生。 多年以来,杨青老师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致力于传统文化遗产的推广与普及,组织了大量公益文化交流活动,获得由中华慈善总会颁发的公益活动最佳贡献奖。 同时,杨青老师还担任中华孔子学会儒家乐教研究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琴会副会长,北京古琴文化研究会会长,龙人古琴研究院院长,武汉大学古琴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闽南师大文学院客座教授等职务,为古琴的推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