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师网络课 >>专题文稿 >> 古琴名家杨青的成长之路(一)
详细内容

古琴名家杨青的成长之路(一)

古琴像月光 把生命照亮


发布时间:2019-12-04 21:45 来源:中国报道


“粉丝经济”火热的当下,人们会在迷妹疯狂的演唱会上,看到当红歌手返场的现象;或者在惯常笑闹的相声剧场里,习惯明星演员返场的规矩。但在物资匮乏、经济萧条的70年代,“粉丝”不知为何物、演出公司的“套路”更是没有。而当年在中国东北的沈阳,却有个人因为弹琵琶,而被现场掌声雷动、情绪热烈的观众们鼓掌要求返场多达五次,台上的演奏者弹得深情,台下的观众们听得激情。


这位在当年纯粹因技术实力而不是因偶像造星,就轰动了当地演出剧场的年轻琵琶演奏者,就是现在的古琴家杨青老师。



杨青老师早年的专业是琵琶演奏,从年轻时候开始,他就在琵琶界很有名气。但其实,他学习琵琶的开始时是属于典型的“野蛮生长”。从小就喜爱音乐的杨青,家里并没有从事相关行业的亲人,没人带领和教导,他却看什么乐器都觉得喜欢。小时候在大院里,拿着根粗糙的塑料笛子就能“短笛无腔信口吹”,后来,看到能发出流水一样好听声音的古筝、看到梨形乐器的琵琶、看到其他人家里藏有的曼陀林,他都非常热爱,但是年少的杨青却没有条件拥有。


幼年的他,每当躲在家里看2分钱一本的小人书《地道战》时,读到在电影里会有琵琶作为背景音乐响起的那一个情节,他就会深陷在这一篇章里痴痴地遥想影片里那乐曲、那旋律、那心弦被拨动的声响,翻开在故事的这一页,久久沉浸。


而真正能拥有自己的第一把琵琶,是在他16岁的时候,杨青随学校学生一起到北京,在北京的乐器店里看到了梦寐以求的乐器,当时最贵的琵琶是198元、最便宜的柴木琵琶是35元。他鼓起勇气地向远在东北的家人表达了想要买一件乐器的愿望,家里虽然也不宽裕,但还是满足了孩子向学的心愿。就这样,在北京这个陌生的城市里,小小少年拥有了他挚爱的“伙伴”。



自此起,杨青就形影不离背着他的琵琶,靠自己的演奏感悟,为当年的宣传队弹奏毛主席诗词等时代需要的音乐,他的琵琶声特别受大家欢迎。但是他自己当然不满足于这样的稚嫩水准,当时,他每看到有专业乐团来表演,就会冲到后台去请教人家是怎么弹琵琶的,无论哪位能上台演奏的乐手都是杨青心中神圣的师者,就在人家表演结束、匆忙收拾行装的时间里,他就能忙不迭地追着请教,并且养成了这种走到哪就学到哪的习惯。


1968年,杨青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浪潮,也被送到条件极为艰苦的乡村,每天繁重地务农,饱尝饥饿和苦寒的滋味,但是,劳作的双手不曾让他遗忘了琴弦。一年后,县里要演出革命现代京剧样板戏,招考乐师,杨青冒着严寒赶到县里应考琵琶,没想到,招考老师当即录取了他。


自此,杨青正式把演奏琵琶作为专业和工作。也就在这期间,杨青才真正开始学习琵琶的正规演奏方法。就这样,每天从早到晚都在练琴的杨青,技艺越来越好、水平越来越高,乃至在1975年全国只派出三个乐团到国外巡演的时候,杨青作为全国范围内顶级水准的琵琶演奏者,就被选中跟随辽宁歌舞团一起出国巡演。


这在当年,是非常了不得的大事。所以演出回国后,杨青的艺术名望更是在辽宁当地如日中天,就有了文章开篇所讲的那一幕。每当杨青上台演出,观众们都掌声雷鸣、群情激动,一再要求这位虽然年轻却能火爆全场的琵琶手返场,经常是进行多次谢幕才能结束演出。


后来,因为要随父亲的工作调动而回京,杨青又从辽宁歌舞团的首席琵琶手考到了北京的战友文工团。从此他作为一名军人,慰问巡演了全国各地、随军冲上过战场前线,从军的艺术生涯一直持续到退休。


其实,虽然在退休之前,杨青都是以琵琶为主业,但是他爱好广泛,众多乐器都能熟练演奏,比如阮、柳琴、三弦等,还有少数民族乐器的都塔尔、热瓦布、冬不拉等,以及西洋乐器的吉他、曼陀林、尤克里里等。


而说到古琴,杨青与它的第一次亲密接触,还是在1975年那次全国只有三个乐团能够出国巡演的前夕,杨青结识了上海乐团演奏古琴的龚一先生。直到后来,早已成为古琴名家的杨青,虽然在学习古琴的道路上曾向王迪、陈长林、李祥霆、吴文光等学习过,但是他一直感恩地说,他最早的古琴老师是龚一,最早的古琴启蒙是在1975年那个秋天,从那以后,24岁的他开启了探索七弦古琴的生涯。


虽然从那时候起杨青就喜欢古琴了,也在回国后寻找古琴来弹,但是古琴却不是工作性乐器,它一般无法进入乐队,也无法把它当做生计依托,只能是当做个人修养的一种消遣,不能世俗化地来对待它。


但是,越随着年龄增长,杨青就越深爱这件与众不同的乐器,爱它的深刻、爱它的优雅。所以在退休后,杨青终于可以把古琴作为自己后半生的重点,出于本心热爱地来演奏它、传习它、弘扬它。


看似,杨青的重心,从张扬的琵琶改到沉静的古琴,这种转变显得有些突兀。但杨青对这两种乐器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琵琶就像阳光,音色是明媚的、音量是明亮的,像是白天那样亮堂甜美;古琴就像是月光,音色是悠扬的、音量是低沉的,就像夜晚那样深邃神秘。



这种对两样乐器的不同形容,也像是杨青在演奏技巧上的两种不同面貌:年轻时,他的演奏特别看重技巧,喜欢弹奏那些颇为讲究速度、力度而指法繁复的乐曲,比如琵琶“武曲”里的《十面埋伏》《草原英雄小姐妹》,弹得飞快而激烈;年老时,他的演奏更为偏重深意,喜欢演奏那些速度舒缓、音韵悠然、具有禅意、引人深思的曲目,比如琵琶“文曲”里的《春江花月夜》《塞上曲》《月儿高》,再比如,就是古琴的乐曲。


古琴音乐相对更为宁静、优雅。祖先为今人留下了三千多首古琴古曲,其中非常多的曲子就如同是琵琶的文曲,乐曲速度不太快、演奏难度不太高,但它是一种综合文化艺术的载体。孔子当年教授“六艺”、编订“六经”,育人教学讲究“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可以说,人格的完备必须要“成于乐”,这是全面修养的最后一步,而这种乐教的载体历来都是以古琴为首。所谓“士无故不彻琴瑟”、“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古琴自古就被作为一种文人乐器,承载着和情养性、习文立德、修己达人、感悟大道等诸多文化内涵。


所以,多少的历史文化名人都弹琴。在琴声里,有蔡邕父女的才情、有诸葛孔明的智慧、有竹林七贤的风骨、有文人志士的寄托,更有祖国山河的故事、中华民族的风姿。


而在今天,古琴亦是人类极佳的伴侣。每当觉得苦闷无人对话,就可以用弹琴来聆听它的问候。而弹起古曲的时候,就像是古人的话语再现,那是古人通过音乐来延续着他们抖落在历史长河中的语言——正如杨青常说的,“音乐是语言的延续,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


按照传统工艺制作的古琴,寿命能长达千年,所以直到今天,我们还能奏响唐代的琴,还能弹起李清照的琴……这是其他乐器都难以具备的一种神奇现象。在一张古琴上,记载有这个家族、这群琴人的上千年的文化信息,弹着它,就像是在和祖先对话。


2001年,杨青老师开始担任全国第一个古琴学术团体——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古琴专业委员会(简称“中国琴会”)的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自此,为琴界、为古琴事业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贡献。


这些年,他服务在古琴的音乐世界,是希望更多人能够体验到一边弹古琴、一边唱古诗的那种充满古意的美感,也是希望更多人能够用古琴弹奏现在的流行曲、不断为琴注入生命力——同时,也是为人们自己的生命注入美感、融入雅韵、谱入诗情。(雅欣/文)


电话直呼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企业位置
联系我们:
联系人:杨老师
职位:馆长
联系方式:010-87731618
手机:18001215855
暂无内容
还可输入字符200(限制字符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