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挂是一幅画,弹是一首诗 ——著名古琴演奏家杨青访谈




杨青应邀在宁波市图书馆“天一讲堂”作了题为《琴梦红楼———意韵悠长说古琴》的讲座和现场演奏。




人物介绍

微信图片_20200220145921.jpg


杨青,1951年出生,古琴家、音乐教育家。国际中国音乐家联合会副主席,国际古琴学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中国琴会副会长、秘书长。开创当代少儿古琴教学之先河,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琴学生。录制专辑有《古琴经典八曲讲析》、《琴·歌》、《红楼梦(琴歌续作)》。主编《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三十首》、教材《少儿学古琴》、精装古琴综合体书目《琴梦红楼》等。




记者:您曾经说:“古琴是优雅的生活方式,弹琴就像与祖先对话”,但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是不是离今天太远了?


  杨青:很多人是因为没有直接接触到古琴,所以把古琴想像很有距离感。今天我们对孩子学钢琴和其他民乐已经非常能够认同,其实在古代,古琴也是很普及的,很多人就是年幼开始习琴。孔子的三千弟子都是按要求习琴的。


  实际上,古琴是个离我们很近的乐器,弹古琴会让你姿态优雅、心态宁静。静而幽的古琴特别适合调整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闹中取静,它会让你的内心安宁,在虚静中体会生命的力量感。


  音乐是最忠实的伴侣,琴没有寿命,一张琴可以传递整个家族的信息。语言的尽头是音乐的开始,有的话不好说,就弹琴吧,就像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时弹奏《凤求凰》,伯牙找不到知音时弹《高山》、《流水》,子期听懂了———琴能表达我们想表达却不好表达的情感。


  国外很多人痴迷古琴,他们认为这是他们了解东方的途径。唐代的琴现在还能弹奏,可见通过古琴传递的音乐是恒久的。



记者:自古“琴棋书画”中,琴为首,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


  杨青:古琴挂起来是一幅画,弹起来是一首诗,相比棋、书、画,它有着更丰富的表现力,其他都是无声的,只有古琴这个乐器会有语言,它是活的,会和你对话,表达心声。琴是录音机,曲谱是磁带,把对后代的寄托、教诲都融合在琴声中了,所以我说弹琴时感觉是在和祖先对话。


  历史记载,古琴存在了4000年,光明代就有150多部琴曲存世。古代有“舜造五弦琴,以歌《南风》”的说法,据说他造的琴当时是五根弦。早在三千多年前,古琴就已经是普遍流行的乐器,《诗经》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礼记·曲礼》上说“士无故不彻琴瑟”,证明了古琴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后来,古琴逐渐演变成跟君子的修为相关,逐渐成为古代士人精神品格的象征。古琴不仅是文人雅士抒情写意、修身养性的艺术,还以其高雅、悠远、素净、清和的风韵成为中国文人精神情操的象征。


  记者:您经常出国演出,您觉得外国人如何看我们的古琴?


  杨青:全世界音乐的语言是共通的。记得前一段日子我去美国参加“大湖音乐节”,有个女孩子班卓琴弹得特别好,她在听了我的古琴后,告诉我听到古琴声的那一刹那忽然想到应该和古琴合作一曲,因为古琴太美了,打动了她的心灵。


  记者:有没有试过和别的乐器如我国的民乐器或是其他国家的民乐器合奏?


  杨青:有人做过尝试。最早的中外配合是成公亮,他和德国的长笛合奏,我听过很不错。就我个人认为,古琴是比较独特的音乐,它是点状乐器,和长笛这样的线性音乐是绝配,合作起来就好像是用线把珠子给串起来了。另外,它和古典吉他、双簧管合奏也是如此,它们的高低音好像是女高音和男低音。它也可以和钢琴相配。


  记者:您如何看待古琴的传承,在坚守与变化之间,您更偏重哪一个?


  杨青:任何艺术都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求得生存的,千古一理。古琴也是一样,三千多年来,无论是琴曲、琴谱,还是琴的本身,都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以琴而论,最初曾经是五弦,后来加至七弦,也有过十弦、九弦,甚至一弦琴;以人而论,音乐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灵气,跟老师一样的模仿只是初学时的要求。传承本身就是在不断变化中进行的。事实上,如果你不变,很多东西就传不下去。在中国,箜篌失传了,瑟失传了,失传的乐种很多,因为它不适合社会需要了。古琴如果没有历代的发展,也不会是现在这个样子。


  古琴姓古,一定要传统。要发展吗?也要。我出了一本《古琴弹奏经典歌曲三十首》,有《菊花台》、《佳人曲》,第二辑里有《山楂树之恋》、《兰亭序》、《传奇》,连网络歌曲《蝶恋》都收进来了,还有邓丽君的歌曲。我觉得可以以这样的方式接近古琴。我也能用古琴弹《小燕子》,你看孩子们都涌上来,和着琴声唱起来。这就是很好的普及,所以我们不能光仰视古琴,也要平视,其实每一首古曲也都是当时的流行曲,好听啊!如果有的人因为一首小曲就喜欢古琴了,这不是一个方便法门吗?


  记者:但是,过于让它通俗化会不会让古琴在发展中失去它本身的雅韵?


  杨青:“雅归雅,俗归俗,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有人跟我提的问题比你还要尖锐一些。那么多乐器,为什么有人选择古琴,就好像百花园中那么多花,他为什么独喜欢幽兰跟水莲?因为他喜欢那种宁静和芬芳。他既然喜欢古琴这种味道,你想把它变味,他就会不支持你,所以我认为古琴这个土壤传承了这么多年,它一定是有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发展下去。


  古琴音乐是大音心声,是大自然的声音体现在古琴上,自然中有什么就应该有什么。古琴是一个包容的音乐体系,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他的古琴音乐里找到自己的东西。所以古琴不管怎么传承,特色是不会丢失的。





 记者:您本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古琴的?那么多年与古琴对话,是不是有不同的感悟?


  杨青:我第一次接触古琴是在1975年。当时有上海、北京、辽宁三个艺术团一起出国演出,上海团表演了古琴,学琵琶的我第一次听到还有那么优雅的音乐。但由于古琴的音量小,那时专业的文艺演出并不需要,古琴一直深藏高阁,知道和学习的人并不多。我是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开始学习古琴。尤其在民政部门成立了中国琴会这个学术团体后,古琴才真正走出书斋和小范围的雅集,走进各大音乐厅和艺术盛会。


  从我自己多年学琴的体会,学古琴就是一种修行。琴老音清,人老心宁。学琴是一种沉淀和修心,需要毅力。入门容易,提升确实有一定的难度。领悟曲中精髓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指法娴熟是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自身的素养。随着阅历和经验的积累,才能领悟曲谱的意境。


  记者:有一种说法:古琴是适合成年人学习的音乐。小孩子能学好这件乐器吗?


  杨青:我在北京办古琴班,幼儿来学,家长可以跟。孩子一开始手弱,但是学了三到六个月后,很多就超过家长的水平了。成年人阅历深,学琴固然好,但音乐是无形的,要感悟,孩子们更敏感。


  记者:现在想学琴的人比较多,买一张好琴很重要,那么如何鉴定一张琴的优劣?


  杨青:一般而言,断定一张琴的优劣,主要是音色,而音色又与材质息息相关。制作古琴最好是老的桐木、杉木。这样的木头历经百年,已经没有水分了,干燥清爽,坚硬如石,用手敲打,音色纯净清亮。


  琴的寿命特别长,我们现在保留下来的唐代的琴还可以很好地演奏。它不像钢琴,几十年后,一些金属零件都老化了。我建议到可靠正规的厂商去购买古琴,一般这样的店家都会终生保修,还有档案号可以查询。刚开始学习古琴,万把元的琴就已经很不错了,很多所谓的高价琴需要明辨是非。我不赞成经常换琴,其实琴是有生命的,好的琴越弹越有灵性。



  记者:现在也有一些人喜欢收藏古琴,您曾经在中央电视台二套的《鉴宝》栏目当古琴鉴定专家,古琴收藏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杨青:古琴收藏可分为老琴收藏和新琴收藏。老琴收藏,以年代划分,收藏价值也各不相同。一般而言,唐宋元三代的老琴,收藏价值最高,其价格也是动辄数百上千万元。其次是明代琴,最后是清代至民国琴。老琴的真伪可以从年代、断纹、材质、款式、工艺等鉴别。尤其是断纹,是鉴别一张古琴真伪最有力的判断。一般老琴由于长年风化和弹奏时的震动,琴面会出现断纹。断纹的种类繁多,不同琴款断纹也各有不同。真断纹纹形流畅,纹尾自然消失,而假断纹经过人工雕刻,难免有失自然,行家很容易看出破绽。


  新琴收藏,则是指当代古琴收藏。鉴定这类琴的收藏价值可以从制琴名家、音色、工艺三个方面入手。名家制琴是新琴收藏极其重要的方面。制作一张琴,往往要耗时两年。名家出品,用材、工艺都匠心独具,因此卖价高到数万元至十万元。其次,音色也是十分重要的部分。古琴归根到底是一种乐器,好的音色是最根本的要求。一张好琴,音色往往纯净优美,发音均匀,共鸣效果好。最后,工艺方面,古琴制作是制琴工艺和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如果一张琴能得名家题字作画,其收藏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记者 (陈晓旻)





微信图片_20200213173240.jpg

爱琴,听琴,学琴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度一古琴!





推荐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 首页
  • 电话
  • 在线预约
  • 位置
  • APP下载